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9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84篇
工人农民   110篇
世界政治   1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4篇
法律   2009篇
中国共产党   658篇
中国政治   1448篇
政治理论   391篇
综合类   175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550篇
  2010年   633篇
  2009年   599篇
  2008年   586篇
  2007年   732篇
  2006年   761篇
  2005年   594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APP相关主体规范与否直接关乎数据信息安全,关涉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益。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不断发展,APP信息泄露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本文认为,应结合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通过完善APP实名制度,构建APP相关主体备案制度,实施数据信息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和第三方参与数据收集制度,以加强对个人数据信息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民事二审案件裁定再次发回重审的司法实践具有其正当性基础,契合保障当事人权利、查明案件事实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科学的法律解释方法。对案件裁判结果具有显著影响的基本事实未经第一审法院进行实质性审理,或者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未参加第一审诉讼,或者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裁判情形的,二审法院可以裁定再次发回重审。为实现重审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建议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解释,明确再次发回重审的法定适用事由、完善二审审查程序和一审审理程序,以应对司法实践的复杂多样性挑战。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症状表现的主观性以及当前客观检查方法所能提供证据的匮乏,加之赔偿伴生的症状伪装和夸大等问题,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伤残评定鉴定意见一致性不高。在人体损伤赔偿纠纷中,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伤残评定成为法医精神病鉴定的争议点和难题。通过对脑震荡及相关术语变化、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症状表现及诊断标准、脑震荡后综合征客观评价技术以及伤残评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脑震荡、脑震荡后综合征的认识,提高鉴定意见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hools in influenc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limited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the contextual effects of schools on delinquency. Using the framework of macro-level strain theo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chool-level strain on delinquent behavior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sample comprises 1411 adolescents from 32 middle schools in Guangzhou, a large city in Southern China. Results from multilevel regression models show that school-aggregated level of strai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oth self-destructive and other-directed delinquent behaviors, after adjusting for individual strain and other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Specifically, school-level anticipated educational goal blockage and negative treatment by teacher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whereas school mean level of negative treatment by peer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other-directed behavior. Although individual-level strai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oth types of delinquency, it only partially mediates the effect of school-level strain on self-destructive delinquent behavior.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whether school-level variables may condition the strain-delinquency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personal strain and overall delinquent schoolmates on both self- and other-directed delinquent behaviors, indicating that school-level delinquent peers significantly exacerbate the effect of strain on delinquent behavior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ffort to reduce juvenile delinquency should target practices to alleviate both individual strain and aggregate strain, and provide more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students, particularly those in schools with substantial disruptive student behaviors, to legitimately cope with strains.

  相似文献   
17.
个人大病网络互助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个人求助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慈善组织社会救助之不足。实践中,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暴露出诸多问题。应从确立监管主体、明确权利义务、开立专门账户、设立第三方基金会、提高准入退出门槛等方面加强对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行政规制,以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  相似文献   
18.
慈善3.0时代最大的特点是跨界、协同、众创、共享,是慈善过程的"全民参与"和"共同创造"。当前"互联网+慈善"呈现主体大众年轻化、内容积极多样化、形式互动创新化和效果扩大精准化的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法律规范不严谨、行业规范过于固化、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社会信任危机等问题,影响着"互联网+慈善"的深入发展。因此,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行业自律建设、信息公开制度、道德与技术并行等方面着手予以完善,以促进"互联网+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来自宣传部门、网信部门、高校、社科界的研究者们开展了理论和实践探索,相关研究虽偏重于宣传和经验介绍,但在推进主体、实施对象、建设阵地、问题对策等方面已形成相当成果,两个层面搭建了认识框架。然而,责任制研究仍较不成熟,甚至在基础概念上也只简单沿用了政策话语,亟待学术拓展。对标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责任制研究需要丰富理论体系、强化理论与现实的互动观照,如此,才能在实践中避免责任制的空转,切实发挥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青年信仰的形成与其私人生活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作为一种空间实践,私人生活则与媒介关系紧密。以媒介为中介所建构的交往空间往往成为私人生活呈现的重要场域,并通过培育个人主体性及其公共素养,进而生成稳定的社会信仰。青年信仰同样如此,其私人生活于媒介空间的演变构成信仰嬗变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媒介时代的到来,青年私人生活成为象征性交换对象,陷入透明化与私密化困境,这导致当下青年信仰的迷失。与此同时,青年私人生活变化同样蕴含着新的公共性建构因子,亦即通过陌生性交往衍生出来的差异性经验认同、互助行动等公共生活契机,背后突显青年信仰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